close
日前我去參加一個座談會,與會都是雜誌出版同業,討論主題是雜誌業的未來。嗯,多麼的大哉問啊!看得出大家都很憂心,因為銷量、廣告下滑,因為雜誌的聲音愈來愈小,因為願意來雜誌上班的人才愈來愈少……我在會議中的建言是,大環境不是我們所能改變,但至少要讓雜誌人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,最好的方法就是去Reward優秀、努力的雜誌社與編輯。但台灣幾乎看不到任何給予雜誌的Award,連種茶、養豬都有金X獎可以拿,但在台灣唯一與雜誌有關的金鼎獎,官腔官調,意識型態濃厚,對雜誌人來說像雞肋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。
 
唸廣告系時,台灣廣告業開始風起雲湧,當時有所謂時報廣告金像獎、4A廣告創意獎,看到奧美、意識型態的人輪流上台領獎,當時真有種「大丈夫當如是」的壯志,「媽的,將來一定要去這樣屌的公司上班!」相較之下,雜誌能拿出來吸引外界目光的Fancy點實在不多。名牌國際中文版仗著先天具備的光環,還能讓外界有些憧憬,多數Local雜誌實在談不上有什麼魅力可言。有次去台北車站搭高鐵時,下月台前有點時間就到7-11晃一下,這間7-11有一面很長的書架可以完整地陳列雜誌,賣的全是國內刊物,一眼望去實在很難分辨彼此的個性分別,全都籠罩在日式風格的影子中,這難道就是台灣雜誌的縮影嗎?
 
雖然每本雜誌都是獨立個體,但同一國籍的雜誌似乎都有些許共同的特徵,只要走一趟書報攤就可發現:香港八卦週刊競爭激烈,封面布滿斗大的聳動標題,字體和顏色都極盡煽動之能事。日本雜誌習慣在電車廂做廣告,無論是新聞刊物還是女性雜誌的吊掛式橫幅廣告Layout都一模一樣,高密度排版就跟地鐵一樣擁擠。美國雜誌整體看來中規中矩,結構成熟而紮實。英國雜誌無論是時尚或3C, 字體和用色看起來就是有股摩登感。但,我站在7-11雜誌架前,真的很難接受、承認這就是台灣雜誌的風格。
 
台灣雜誌封面最大的敗筆之一就是字體,為了想增加封面賣相,字體極盡擠眉弄眼之能事,缺乏一個協調的規律,因此看起來散亂無型。封面的確決定了一本雜誌的賣相,但也代表了一本雜誌的品味,我最佩服日本雜誌的是,連電腦教學、戶外活動這類很難有型的雜誌,他們都可以琢磨出一套美學。不怕壞品味,只怕沒品味!像主打腥煽色等聳動議題的八卦週刊,某種角度看是很普普藝術的!
 
我不確定現在年輕人對雜誌編輯工作有沒有嚮往,如果是覺得因為網路崛起將取代紙本,雜誌已變成夕陽產業,我覺得這種看法是錯誤的。不管網路還是紙本媒體,歸根究底其實都是Content Provider,而且工作者都需要有編輯能力去處理Information,雜誌在編輯方面的訓練與要求目前看來都比網路媒體要強許多,對一位優秀的編輯來說,只是選擇要以紙本或網路型態去跟讀者或網友溝通。
 
幾週前有機會跟心目中Role Model之一的Tyler Brule短暫相遇,這位知名的Trend-Setter,談到雜誌的未來,他眼中依舊閃耀著光芒。他認為閱讀雜誌的習慣不會被取代,當然,現在經營雜誌不同當年《Wallpaper》,必須以紙本為核心,運用多媒體、開店、辦Event等去鞏固品牌魅力,雜誌是宣揚概念的理想平台,編輯可以找到一大群同路人來壯大此概念聲勢,而透過雜誌閱讀跟市場溝通也比較不會被抗拒。
 
辦雜誌愈來愈像是開間Select Shop,或是精緻化的百貨公司,如果你的樓層分類叫做居家、家電、少淑女、紳士服……這種毫無想像力的內容註定失敗,如果你是用Vintage Conner、Young Designers Block、Organic Pharmacy、Garage Life……消費者會存有更大的想像空間。我看著工作桌對面塞得滿滿都是雜誌的書架,在這間被雜誌包圍的辦公室,不知砍了多少樹才變成紙漿、變成雜誌,我們所做的事情真的對得起這麼多倒下來的樹嗎?但願我有做到。
 
這篇文章是3月號《GQ》的Editor's Note。老實說,《GQ》是我很欣賞的一本雜誌。雖然身為女生看男性雜誌有點奇怪,但《GQ》每一期的內容很紮實,都能提供很多實用的資訊。每次的Editor's Note也很有意思,從文字之中就能感受到他的執著與熱情。能堅持自己想做的、不斷持續下去,每次做出的成果都是自己所認可的,也被眾人所認可,在現在這個時期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,不是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草 的頭像

    Fay=飛,因為…我想飛

    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